2011年8月23日 星期二

一條舞回家的路 ——探索「身心動作」(Somatic Movement)

文:呂置芬

為甚麼要跳舞?
因為「舞動」是健康的身心系統最本然的存在狀態。

你曾閉上眼睛,試想過這個畫面嗎:
此時此刻,正當我們呼吸、說話、走路、看書、睡覺做著每天再尋常不過的事情時,在我們的皮膚底下,正上演著一齣浩瀚的大型舞劇,所有的器官組織都以自己的韻律在舞動著:
血液在血管裡奔流;體液循著∞形晃盪;心臟如幫浦一樣的收縮、擴張;四肢骨頭既強韌又柔軟的向四方伸出;胃像一個食物處理機發出嘰嘰姑姑的聲響。
這個比主題樂園的遊樂設施還刺激好玩的地方,正是我們的身體:一個充滿著聲音、律動、電流(生物能量)、訊息交換頻繁的場所。

身體:一個由七兆個細胞組成的社群
要探索身心系統的律動,得從生命的源頭“細胞”說起;生命的旅程從一個單一的細胞開始,經由不斷的複製,長成不同的組織與器官,最後形成了一個精密複雜的有機體;一個涵容了七兆個細胞公民、彼此之間各司其職、合作無間的社群。

這個壯闊的工作是如何做到的呢?
如果你曾經透過顯微鏡觀察細胞的活動,答案就很清楚了:細胞是透過自己的律動,以及與其他細胞的共舞而做到的。

細胞透過「律動」來感知自己、感知所在的環境以及與其他細胞之間的關係,並且依此「動覺」溝通訊息、吸收養分、擴展成不同的器官與身體機制。


「動覺」是身體最早發展出來的感知系統
在生命的最初始階段,也就是當受精卵形成之後的最初的一個小時內,細胞是完全靜止的,它在黑暗的子宮中休息著,如一顆種子一般孕育著自己;而後它開始律動,從此展開了胚胎成長的旅程。

在胚胎發展階段,「動覺神經」是身體最先發展出來的感知系統,先於其他的五感神經(視、聽、嗅、味、觸),而此「動覺」,在胚胎還只是單一個細胞的狀態時就已形成。

生命最早的律動:細胞的收縮與擴張
細胞的律動方式,是先向內收縮聚集自己,而後向外擴張。週而復始,循環不已。

這個基本的「收縮與擴張」的律動,體現在胚胎發展的不同階段,並且終其一生,體現在身體的呼吸、心跳、器官與骨頭的運動、體液的流動中,支配著我們的身體的運作與平衡、修復與更新。

先內後外、先靜後動的生命韻律
深思細胞的律動方式,是深具寓意的:

細胞先向內收縮,以感知著自己,同時吸收來自外面的養分與訊息,在內部消化、整合成為自己的一部份; 然後,當聚集足夠時,才向外擴展出去,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以便成長。
先滋養自己,才擴展出去;先回到自己,再連結他人。這是細胞自處與處世的生存之道。

向內與向外、收縮與擴展、休息與工作、靜與動、接受與給與、吸收與捨棄兩者之間的平衡,是我們的身心系統與生俱來的智能。在不去干預或扭曲的狀態下,身體裡的所有系統都是依這樣的平衡在運作著的。

細胞的生存智慧:內部的空間與疆界
細胞的內部是一個空間,最外圍包覆著一個半穿透性的細胞膜,形成一個清晰的疆界,這給了細胞一個安全的容器,讓它可以放鬆自由地在自己裡面律動。細胞膜上有鉤子一樣的接受器,可以將外在的養份與訊息拿進來、將不需要的排出去;也讓它可以自由地和外在環境互動。

清晰的疆界感與安全感、清楚的自我方向與全然誠實的移動、處於自己內在中心的完整感與在家感、與他人連結的歸屬感,都已具足在這裡。我們窮竟一生追逐外在人、事、物去獲得的存在感與富足感也都在這裡。

不需交換與妥協,沒有控制與犧牲,不需任何人的認可,也不浪費能量在彼此競爭拉扯的戲碼中,細胞只是在自己的空間中全然的做它自己,淋漓盡致地跳著自己的舞步,就能支持整個社群(身體)的安適與健康,與所有的細胞鄰居和諧相處,這難道不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奧祕與智慧?

而更多的智慧還存在於身體的不同組織中:
皮膚給出清楚的疆界與保護,並且藉著實地的碰觸(而非概念)去認識事物;
心臟先將血液輸送給自己,再輸送至全身(先愛自己,再向外滋養別人);
肺的呼與吸在放鬆中就能支持身體向外的擴展與挺立,不需特別的努力與武裝;
脊椎啓發我們探索360度每個方向的空間與各種行動的可能性;
身體的每一部份都是我們的資源,都以它特定的律動方式及品質支持著整體,我們已擁有這麼一位好的老師,為甚麼還要不斷地往外追求、叩問?

動覺中的身心智慧
每一個觀察過小孩或寵物成長過程的人都知道,小孩和動物透過身體與環境的接觸所學習到的智慧遠比長大後從書本中所學到的還要具體深刻。成人常常只動用局限的感官和腦袋去「認識」新的事物,為事物貼上標籤。但孩童與動物卻是動用全身的感官資源以及無拘無束的身體移動、或翻或滾、或咬或踢地去體驗事物的各種面向。他們從身體的「移動」與「接觸」直接地學習。

整個身體是一個更大的腦(body-mind),身體的每一處都擁有著心智,隨時都在接收、紀錄、消化所有的訊息。透過身體的直接學習,一個人所學習到的是直接由經驗而來的智慧(關於自己、環境或他人),而非抽象的概念與向外借來的知識。

然而在大多數人的例子中,這份源自於「動覺」、生命最早期所建立起來的自信,就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在外來的知識、教條、管束、批判、社會的集體制約中一點一點失去了。生命中的創傷經驗,使得我們自小就學會了去控制自己的內在能量與移動方式,以適應大人的管教,以確保能生存下去或避開痛苦。

一雙向外伸出去渴望擁抱的手,在無數次大人的忽視與拒絕中放棄了;一個在地板上狂野滾動的身體,在大人的制止聲中凍結了;一個正練習著說「不」,以拿取自己的空間、展現個人力量的手勢,在大人的責備聲中瑟縮了。

身體內自發的關於愛、喜悅、熱情、力量、接觸、擴展的渴望與表達,都在外人的輕忽指責中猶豫扭曲了。身體內自由探索的流被中斷了,那些被中斷的動能,伴隨著與它相關的情緒,就封凍在身體裡,形成了特定的肌力結構,特定的肌肉使用能量的方式,特定的人格面具,特定的心理與行為模式。

至此,我們成了「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的“馴服的身體”(docile body),裡面監禁著活生生的生命激情。生命的「移動」不再是全然出自於內在的真實,而是為了取悅別人、為了得到愛與認可、為了讓人印象深刻、為了防禦可能的受傷與排斥、為了讓一切事物在掌控之中。生命的移動方式也在此馴服過程中被固定了,我們回應當下的自發性與彈性也跟著萎縮了;內在真實的情感與表達,讓位給了「應該」、「必須」、「不得不」以及許多從外借來的信念系統,好讓自己可以「有效」的(卻不一定是喜悅的)在世間運作。 

失去了與自己與“身”俱來的智慧的連結,我們不再信任自己的感覺,不再知道自己是誰,於是轉而向外尋求認同,把自己向外投射出去的形象、他人的評斷、自己所擁有的事物、身分、角色當成了「我」,並且為了維護這個「我」,陷入永無止境的追逐以及隨之而來的必然的焦慮、競爭、挫敗與內在衝突中。至此,這個越來越壯大的「假我」離我們的本來面目已越來越遠了。

讓自己再度真實與完整
我們都曾經是完整具足的——當我們還只是一顆細胞或母體中的胚胎時。當時的我們,帶著意識,在受著保護、全然屬於自己的空間中悠遊,盡情的探索、體驗與表達著自己,並且和整個存在的源頭合一,沒有衝突與分離。

身體的每一器官組織都享受運動、喜歡放鬆,渴望被看見與滋養,本能地趨向健康與安適(心臟被兩個肺臟擁抱著、筋膜與肌肉喜歡伸展、皮膚享受愛的觸碰)。這份源自於動覺的身心意識與根植於細胞中的合一感與完整感,一直在我們的身心系統中,我們或許早已忘了它,但只需要透過身體有意識的「移動」,就會重新與它連結。

「身心動作」即是奠基於對「身體智慧本已具足」的了解,整合了細胞學、胚胎學、兒童動作發展、解剖學的洞見所發展出來的身心靈整合工作,透過移動、伸展、遊戲、有意識的休息、與身體對話等方式,與身體的內在資源重新連結。

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給自己一個空間,讓自己再一次地成為全然無知的,像小孩一樣地盡情探索,從自己內在的真實中,無懼地移動。在移動中我們也將有機會看到自小到大為了適應外在世界所形成的各種制約以及限制性的移動方式,並且釋放它們。這個工作也將幫助我們記起並修復生命中曾經中斷、失落、捨棄的部份,回復自身的完整。

讓我們向身體裡細胞、器官、體液、骨頭、筋膜、肌肉學習;傾聽它們,從它們的律動方式中啓發我們新的、回應生命的各種移動方式,讓它們來幫助我們記起我們都有的喜悅、自尊、力量與完整。

讓我們帶著愛與遊戲的心,一步一步地探索回家的路,在舞動中做回自己,跳出自己獨特的生命之舞。


延伸閱讀:
你自己的身體
《信念的力量》(The Biology of Belief),張老師出版社。
《身心合一》(Bodymind),生命潛能出版。
《還我本來面目》,商周出版社。

創用 CC 授權條款
本 著作 係採用創用 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授權.

沒有留言: